1991年,蒋方良探视病故儿子蒋孝武时的留影,掩面低泣,老泪纵横
那天,蒋方良坐在轮椅上,身上穿着一件色彩鲜艳的连衣裙,还戴着一副墨镜,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团纸巾,不停地擦拭着脸上的泪水。
那天,蒋方良坐在轮椅上,身上穿着一件色彩鲜艳的连衣裙,还戴着一副墨镜,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团纸巾,不停地擦拭着脸上的泪水。
那会儿西安事变刚过去两年,他对宋美龄的依赖越来越深,宋美龄不喜欢毛福梅,这是府里公开的秘密,任何可能让宋美龄心里不舒服的事,他都下意识地回避。
1975年4月5日,台北士林官邸灯火森严。灵堂里,蒋经国在父亲灵柩前肃立,身后站着两位外形相似、神情复杂的青年──他们的身份对外界讳莫如深,当时外界只知道二人姓章。对于这对兄弟来说,爷爷的葬礼更像一场刻意延迟的相认仪式,因为真正的谜团还停留在三十三年前桂林那间
“原来蒋孝武的初恋纸条,她藏到1990年才烧。”听完崔苔菁越洋电话那句“怕海关翻行李”,我直接起鸡皮疙瘩,谁还没为一张小纸片跟全世界打过游击。
一晃到1985年,台湾政坛像炸开了锅一样,原因其实就一句话:蒋经国亲口说,“蒋家以后不出总统了。”那时候大家都以为,这个名字跟权力是牢牢绑在一起的,他一句话出来,信的人瞬间一堆,质疑的人也不少。很多人不甘心,那些靠着蒋家混饭吃的,甚至连基层公务员都悄悄嘀咕:“
1987年夏,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内,《蒋介石日记》的影印件第一次向部分学者开放。有人注意到,1928年8月25日那页写着“妻病小产”,墨迹浓重,好像提醒后人:蒋氏家族的血脉并没有外界想得那样单纯。十年后,这段不显眼的笔记在台北意外被点燃,主角却是病榻上的
1939年12月12日,蒋经国收到从溪口发来的急电:“家里房子被炸母亲下落不明”。这让蒋经国惊痛万状,犹如晴天霹雳,他对司机毛宁邵说:“明天就走,你事先通知溪口,免得耽误行程。”
很多事,等你真要离开,才知道再没回头路。溪口的天刚放晴,蒋介石却像是背着整个家国的阴云,默默对蒋经国说:“船备好,明天,我们得走。”饭桌上没多一句废话,蒋经国试探着问:去哪?老人家没搭理,眼里只剩沉甸甸的决绝。有时候,父子之间沉默起来,比任何风声都冷冽。
蒋介石最后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时,没有仪仗,没有送别,甚至没有过多言语。
贺衷寒(1900-1972),湖南岳阳人,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,与蒋先云、陈赓并称“黄埔三杰”,曾筹组孙文主义学会并担任黄埔同学会书记长,后任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中将处长,长期主掌国民政府情治系统,被称为复兴社四大台柱之一;抗战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
1990年4月11日,当时台湾歌星崔苔菁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由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“摇篮在呼唤——献给‘地球日’二十周年”大型文艺晚会上,演唱了《祈祷》、《愈飞愈高》。
这是他于1927年担任京国民政府主席后的第三次下野,也是最沉重的一次,沉重到连钢笔尖都在宣纸上洇出了墨团。
很快,在谈判中,周总理成了主角,他代表中共及红军提出六项主张,并且“要蒋接受并保证实行”,结果,“二宋个人同意,承认转达蒋”。
1935年的冬天一切都有点灰头土脸,空气里混着紧张和什么也说不清的味道。《列宁格勒真理报》突然抖出一封信,不管怎么看都像把刀子。蒋经国写的。信里和盘托出,没什么弯子,说的是家事,却像要将生身父亲蒋介石的身份一刀刀剖开,连那种最脆弱的尊严都甩在了一边。他不是写给
1961年深秋,台北阳明山的枫香树落下了第一片红叶,彼时,士林官邸旁的招待所里,张学良正望着窗外的远出神。他在等蒋经国。
1948年的上海,经济彻底乱套了。老百姓扛着一麻袋钱去买米,结果走到半路,物价又涨了——麻袋里的钱可能只够买几斤米。当时流行个笑话:小偷不偷钱,只偷麻袋,因为麻袋比钱值钱。
可问题来了:在漫长的戒严之下,反对者从哪儿冒出来?谁敢第一个喊话?又是谁把这股零散的怒气,拧成了一条绳?我们常说,政治是个大词,其实落地就是柴米油盐、身份尊严、生计起落。台湾这段几十年的剧烈转折,偏偏就从一些日常的裂缝里,透出了风声。
中国大陆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,这事在国际上搅起不小波澜,直接让台湾当局坐不住了。蒋介石一看形势不对劲,赶紧下令启动自己的核项目,表面上打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旗号,实际就是冲着武器去的。
1946年秋,张学良被秘密转移到台湾新竹山中幽禁,一住就是十多年,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请人带信给蒋介石,表示想见蒋一面。
1975年4月4日,台北士林官邸,病榻上的蒋介石已进入生命最后阶段,就在弥留之际,他示意长子蒋经国靠近,用尽最后气力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嘱托:“不可放虎。”